资料显示,福能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+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为0.4%、第二年为0.6%、第三年为1.0%、第四年为1.5%、第五年为1.8%、第六年为2.0%...
昨日周一我们认为,美国9月非农数据表现强劲,虽然打压了11月降息50个基点的预期,但也强化了11月和12月分别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,同时地缘冲突吸引避险买盘,黄...
日期融资变动融资余额9月25日359.45万9950.94万9月24日289.37万9591.48万9月23日356.19万9302.12万9月20日127.6...
韩联社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在线股票配资去哪,在罢工持续之际,三星电子与其最大工会未能在工资谈判中达成妥协。目前尚不清楚双方是否会很快重启谈判在线股票配资...
()中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30日,公司总资产为33.35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2.52%,其中货币资金4.52亿元,应收账款2481.94万元,存货14...
去年底股票信息交易平台,在评选第一财经年度图书时,我因为平常主要报道范围的关系,着重参与推选年度行知图书。 评委团在解释“行知”这个类别时提到,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词汇,所指的图书类型边界模糊,但总的来讲,“相信将肉身与思想关联,人类的书写有超越思维的价值”。 “人文行记”与“在地观察”是年度行知图书的两个主要分类,前者令人直接联想到旅行、考古等学科或相关类别;后者可以跟社会学、人类学、纪实写作等挂钩。 我经常关注的与城市、建筑、地理、社区等有关的书,有的是直接研究或记录一些空间对象,有的则是把这些作为环境、背景或资料顺带提出。 从冷门中寻找热点 世界很大,写不完,也研究不完。每年在这个有些含糊的书籍门类上“迎来送往”,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。很多书在出版的时候读者对象很窄,也没有什么宣传,因为一些新闻事件或学术动向而被“后知后觉”地挖掘出来,也是常见现象。 《佘山教堂寻踪》是最终获评的行知类书籍之一,这本书是我主要推荐的。比利时学者高曼士是一位顶着一头卷曲白发的睿智学者。2023年夏,高曼士和译者田炜帅等,在徐家汇的上海气象博物馆对近百名学者、读者做了新书内容介绍。这本书的编校、配图和设计都很出色,呈现了作者从欧洲档案资料中选取的大量历史照片。资料和研究展示了上海佘山宗教建筑和天文观测活动的历史,以及与之关联的上海近代城市文化史。 一般认为,这样的书籍属于建筑学专业书籍,目标读者有限,影响也不大。第一财经记者将参加这本书的发布会的“预习”,以及游逛佘山山顶的教堂和天文台的经历,最终呈现一篇《行走城事》栏目文章。这也是一次结合城市漫步和阅读推荐的报道,值得回味。 《佘山教堂寻踪》所属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,还包括《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》和《华盖建筑事务所(1931-1952)》。这三本书非常可读,内容都建立在建筑学者实地考察、资料解析和大量图片的基础之上,对喜爱在城市中寻找惊喜的读者来说也没有门槛。 遗珠之一:私家车的另一面 学者张珺的《驶向现代性: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》,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·万有引力出版。这本书的话题很有趣,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私家车对人的影响。我在2023年的阅读周刊中介绍过这本书,并专访了作者。线上采访时,张珺身在德国,和记者谈起,在应对大流行、促进出行便利、提高出行欲望等方面,德国采取了很多措施。 汽车是一项规模很大的产业,对车的价值和便利性,各方面宣传向来较多。而对当代中国城市而言,汽车引发的问题也不少,一些矛盾往往相当尖锐或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。比如上海推进老小区的美丽家园改造工程时,增加车位是固定的需求,但绝大多数小区新增的车位对存量车辆来说都是杯水车薪,新建根本赶不上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。 《驶向现代性》一书从私家车在中国的推广,讲到买车、拍牌、停车这些细节,并延伸到城市社区社会关系。作者在珠三角做过十年田野调查,通过展示受访者的成长背景、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,考察私家车“开进”日常生活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,呈现了中产阶层与汽车文化互动共生的现代性场景。 这本书没能入选第一财经年终推荐颇为遗憾,但它所引出的话题、作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描述方式、每一章针对的问题,都十分有趣。比如关于婚车的选择、4S店工作人员的职业追求等,都是较少被写到的。虽然读一本书未必能改变购车的欲望和计划,但可能会影响对用车、养车的想法,从而一定程度地优化人与车的关系。 遗珠之二:大师吐真言 段义孚的自传《我是谁?》显然也是非常典型的“行知”主题。 这位知名华裔地理学家前几年他去世时,引发了一波怀念浪潮。段义孚无论思想还是气质,都非常有魅力,2005年以来,他的著作逐渐被中译出版,目前已超过十种,并在社科阅读领域掀起“段义孚热”。 学者项飙所言“附近”,在空间层面很有段义孚思想的味道。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思考自己的处境,甄别自我与他人的关系,这都是当代青年很重要的生活方式,也是睿智广博的段义孚在著作中不断谈起的。《我是谁?》的译者、地理学者刘苏在受访时曾经深情地谈及段义孚笔触的特色,大师的自我分析是非常坦诚、细致入微的。这种自传书写也符合“把自己作为方法”的原则。 段义孚认为,“一个美好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天气,好的自然环境而且物产丰富;其建筑物不仅能愉悦人的感官,还能温暖人际关系并增进个人的福祉。”在他的自我追溯中,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人如何认识自身、建立生存的价值观,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处境。《我是谁?》从亲子关系、为人处世讲到治学济世,自如而连贯地吐露心声,诚挚而保有好奇心地剖析自己的生活。 我也是在“行”中“知”这本书的。去年年中,我带着这本书的试读本飞往新疆伊犁休假,在空中读完,看着窗外的云朵沉默良久。有时候读完一本好书,心里是满满的;读完《我是谁?》,内心却是空白、静止的,是一个坦然的句号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![]() 佟鑫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![]() 随着AI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出版商将能够利用更强大的技术来简化运营、降低成本并提升读者体验。 134 01-13 12:36![]() 第一财经评选8本年度科技图书,关于科技前沿、自然新知。 143 01-03 11:03![]() “行知”类图书最常见的是“人文行记”与“在地观察”。在此之上,第一财经精选十本年度行知图书。 167 01-03 10:34![]() 我们把涉及全球史、国别史、专门史的好书,汇集成十本第一财经年度历史图书。 10 233 01-03 10:20![]() 继续以图书的编辑和出版来影响人们的知识选择股票信息交易平台,才能让信息流通与消费保持多元性与丰富性? 75 01-01 17:4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|